央廣網河源8月17日消息(記者張勝強)用星羅棋布、交錯縱橫來形容248個革命遺址在河源這片山水綿延大地上的分布情況是再合適不過了。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河源連平、龍川、紫金等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了解了紅色精神的發祥地在如今又有什么新的變化。
連平:“紅色+旅游” 不落下任何一個老百姓
坐落在連平大湖鎮的何新屋,作為一座典型的客家圍龍屋,它是當地何姓人家的祖屋,至今已有350余年歷史。但作為著解放戰爭時期的戰斗舊址,黃磚青瓦的何新屋卻有著濃郁的紅色基因。曾經無人問津的紅色舊址,在大湖鎮認識到自身優勢潛力之后,迎來了新的局面。
何新屋東面閣樓的墻上,清晰可見當年留下的戰斗痕跡。(央廣網記者 張勝強 攝)
大湖通過挖掘梳理自身優質生態農業資源和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進一步確定了紅色+生態農旅融合發展的思路。據大湖鎮鎮長曾卓武介紹,2017年以來大湖爭取了中央和省、市政策及社會資本項目資金超3.5億元,成功申報2個國字號(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和1個省級基地(廣東省文化遺產活化與鄉村振興產學研實踐基地)。
坐落在大湖鎮的中共連平縣工作委員會舊址是來這里徒步與研學的首選之處。(央廣網記者 張勝強 攝)
一方面,大湖鎮借力古驛道活化和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的東風,通過推行“體育+旅游”,塑造體育賽事品牌,通過南粵古驛道11條重點線路修復契機,共同舉辦了首屆連平體育旅游嘉年華暨2018第九屆磨房河源40公里徒步活動,吸引了來自珠三角地區5000余名徒步愛好者參加。
另一方面,曾卓武也表示,大湖也會瞄準中小學大力開展研學旅行的新風向,以紅色革命遺址、傳統村落、生態農業等為依托,規劃設計全新的研學游模式和線路,創建寫生基地和青少年研學教育基地。
2018年,大湖鎮的旅游人數達到了5萬人次,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各項收入500多萬元。按照規劃,到2022年,到大湖鎮旅游的人數將達到15萬人次。“我們所有的發展一定要對得起老百姓,要讓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幸福感。”曾卓武說。
龍川: 做強油茶特色產業 就在家門口致富
2008年回鄉創業的駱碧群,望著長洲村漫山遍野卻管理混亂、種植無序的油茶樹動了心思。龍川縣黃石鎮長洲村,從2016年被評為省定貧困村到如今的貧困戶全部脫貧、被列為新農村建設省級示范村,三年的時間里,它做了什么?
種植五年開始掛果,八年進入豐產期的油茶樹是脫貧致富的“法寶”。(央廣網記者 張勝強 攝)
長洲村是位于粵東北偏遠地區的小山村,盡管有著歷史悠久的油茶種植歷史,但缺乏產業基礎、交通條件相對滯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長時間阻礙著村民們走向致富的康莊大道。
對此,龍川縣在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前提下,決心將油茶產業作為富民強鎮的支柱產業來培養。
在征求貧困戶意愿基礎上,黃石鎮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農戶種植油茶20000多畝,并積極鼓勵當地農民依靠種植油茶、建檔立卡貧困戶投資入股企業。到今天,長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90人已全部脫貧。
作為廣東星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的駱碧群,同時也是土生土長的長洲人,在長洲村秀麗的山水中,她承包了近5000畝地來規;、工廠化種植油茶樹。
如今,她改變了長洲村以往油茶零散化種植的模式,憑借著自研的自動化脫殼機、香港認證的有機茶油標志、18國家專利認證,為3000多戶合作農戶每年平均增收4000多元。
據河源市紀委監委駐長洲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汪田意介紹,長洲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為6957.9 元,2017年為9094.38元,2018年為12442.5元。
龍川縣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未來該縣將不會滿足于縣內新老油茶41萬畝的種植面積,“油茶產業作為后期效益更加明顯的支柱產業,我們對它的扶持才剛剛開始。”
紫金:“紅色+綠色” 革命老區煥發新光彩
紫金縣老區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央廣網記者 張勝強 攝)
“請大家在紀念碑前保持肅立,并三鞠躬……”伴隨著講解員的介紹,在全國唯一以蘇區命名的鄉鎮紫金縣蘇區鎮中,作為全國最早建立農會組織、農民武裝和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地方之一、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段光輝的歷史慢慢的浮現了出來。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開始,紫金縣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民生保障、紅色文化保護利用、對口幫扶機制、保障措施等8個方面,梳理出了64項政策紅利,圍繞建設“東部農旅融合生態農業示范區”的目標,明確了“紅色+綠色”發展思路。
紫金美麗的萬畝茶園。(央廣網記者 張勝強 攝)
“紫金縣從2018年開始布局‘四子’產業。”紫金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偉東解釋道,所謂“四子”,是指“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
紫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5%,地表水質量均常年保持在國家II類標準以上,是廣東省第二大林業生態縣,圍繞著“把紫金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和優質生活圈的重要承載地”這一目標,紫金在發展“茶罐子”的道路上尤為突出。
黃偉東表示,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4萬多畝,年產量2300噸,占河源茶葉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紫金蟬茶、蜜香萬家”就是紫金茶最好的代言詞。
至目前,紫金縣茶葉產業園區有茶葉類省級名牌產品9個,廣東十大名茶2個,2018年廣東十大好春茶4個;茶葉種植扶貧項目有23個,規模6867畝,帶動貧困人口1162戶4540人。“這對百姓脫貧致富起到很關鍵的作用。”